内容摘要:纽约城的资本增长与纽约人的多元化密不可分,而纽约人的多元化是纽约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里,或被迫或自愿来到此地的移民活动的产物——来自美国其他地区和其他大陆的移民为纽约经济的辉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
关键词:多元化;文化;大都市;移民;美国;荷兰;纽约城;城市规划;万花筒;描述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传奇的“自由之港”、美国的门户、美洲大陆的银行、文化的拼盘,象征着超级大国的成功,又代表着撕扯她的各方力量——纽约,首先是资本主义之女。很早就成为贸易天堂的她,与码头、工坊、办公楼的同呼吸共命运,其活力使之成为伦敦的竞争对手,一同争夺世界经济的主导权。哈德逊河岸的这座大都市不断改变着他的尺度。19世纪末,大批批摩天大楼在华尔街附近拔地而起,1900—1940年,城市居民人口翻了一番。小意大利、下东区的犹太街区、哈勒姆——纽约还是一座新的巴别塔、一个城的母城邦。她的现代性不只来自城市景观——有人觉得是仙国梦境,有人认为像但丁地狱;其现代性也建立在城市的战争与分歧,以及创新能力之上。这座信息之都发明了娱乐工业、百老汇的众多剧场和康尼岛的主题乐园。跻身于先锋潮头,她成为爵士乐和意识形态争论的胜地,迎接着来自全世界的艺术家与知识分子,这些人的到来反过来加强了这座城市的吸引力。今天,作为全球文化中心和美国梦范本的纽约,继续吸引着新移民。“纽约是一座未完成的城市”,勒·柯布西耶曾写道,“这是一座正在发生中的城市”。
内容简介
本书从荷兰人到达哈德孙河畔开展商业与殖民活动写起,一直写到“9.11”事件之后,描述了四个世纪里纽约从荷兰贸易线路的中转站、英国殖民港口,到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历程,对纽约经济、政治、人口、城市规划与建设、社会结构、多元文化等做了全景式描述。全书以通俗的语言描绘了纽约如何逐步成长为一个商业和金融业大城市,成为流行文化的中心和一个拥有众多移民的多元化城市——一个“大熔炉”、“万花筒”的过程。
作者简介
弗朗索瓦·维耶,1961年生,历史学家,现任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社会学方向主任研究员及北美研究中心主任(隶属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译者简介
吴瑶,1985年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法语系,后进入法国国立路桥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现于法国从事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