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集团化、集群化的发展路径是媒介产业发展的纵横、内外两个方面。规模发展以点带面,形成连带圈层共振,多元经济共同发展,这是媒介产业发展的趋势及可行之路。
关键词:
作者简介:
集团化、集群化的发展路径是媒介产业发展的纵横、内外两个方面。从内部发展的集团化到外部发展的集群化,同一或不同类型的相关产业向一定地区集中和聚合,是媒介产业发展的必然。规模发展以点带面,形成连带圈层共振,多元经济共同发展,这是媒介产业发展的趋势及可行之路。
媒介产业集团化、集群化发展成因
媒介集团始于西方发达国家,伴随资本扩张和垄断而出现。媒介集团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是若干个小型媒体机构联合在一起的过程,与此同时,不能适应时代需求的媒体机构就会被淘汰或被其他媒介集团兼并。媒介集团化可以说是媒介组织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
集团化过程中传媒业结构布局的调整涉及我国传媒业的总量控制,各类媒介之间(包括四大传统媒体与诸多新媒体)以及各类媒介之中在产业链构成(原材料、内容、产品、销售渠道)、收入比重等方面的搭配比例,全国各区域(如东部沿海、中部、西部,又如长三角、珠三角)之间媒介分布的差异性等一系列重大的问题。
结构布局的调整可加快传媒资源整合的步伐,发掘优势资源和潜在资源,形成优势互补的资源优化配置效应,为传媒业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如此,当前媒介产业集群化(集聚)势不可挡。产业集聚指在一个特定区域中,某一产业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不同类型企业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和相关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的现象。经济学一般多用“产业集聚”,管理学多用“产业集群”,经济地理学多用“产业区”、“新产业区”等概念。
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从分工协作视角对集聚经济现象有过描述;马歇尔于1890年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产业集聚的概念。其他还有熊彼特的“创新产业集聚论”、胡福的“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波特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等和集聚相关理论。后来学者从外部经济、竞争与合作、产业区位、技术创新与竞争优势等诸多角度探讨产业集聚的成因以及发展机理。如迈克尔·波特(Poter)认为,产业集群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紧密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媒介产业集群则是在传媒产业领域中,由众多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传媒单位以及相关支撑机构,依赖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建立起来的,并在一定区域积聚而成。
马歇尔发现,集中在一起的厂商比单个孤立的厂商更有效率(外部经济)。产业集聚可以促进行业在区域内的分工与合作。媒介产业的运行要求媒介产业集聚化是基于如下因素:
资源的共享和依赖,这是媒介机构自然集群的主要因素和条件。媒介产业集群化是与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地理、历史、资源、技术等系统密切关联,并主要以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为前提。在政治、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媒介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交叉、聚集、扎堆,为典型集群化发展态势。信息资源、受众资源和广告资源的整合保障传媒业的运转。依据媒介产品的双重营销规律,广告资源/市场决定媒介经济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如北、上、广广告资源丰厚,媒介可以大力开拓。
产业集群化的集聚效应可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竞争优势,这是市场“自利性”的驱动。经济杠杆的作用会推动媒介产业发展,因为产业集群可缩短原料、产品运输距离而节约生产和运输成本;产业集群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减少用工成本提高生产率,使媒介产业组织内部形成规模经济;集群有利于媒介的竞争,形成优胜劣汰,形成业绩评判标准。
可见媒介产业集团化、集群化都是媒介主动或被动顺应经济规律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