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黄旦教授主编的《城市传播:基于中国城市的历史与现实》一书即将出版。
关键词:传播;CICS;教授;媒介;学科
作者简介:
《城市传播:基于中国城市的历史与现实》即将出版
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黄旦教授主编的《城市传播:基于中国城市的历史与现实》一书即将出版。该书所属的“中国与传播”研究文丛立足本土经验研究,以期呈现中国传播研究的最新面貌和最高水准。本期推送黄旦教授为该书所著前言“城市传播:不同学科的互动和交汇”,并附全书目录。
城市传播:不同学科的互动和交汇
黄旦
传播与城市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从西方文明历史看,古希腊等城邦国家,被视为一个“交流的社会”,是以多个面向的传播作为社会基础的。自大众媒介伴随着现代性的发生,传播与城市的关系,渐渐地聚焦于城市整体结构中大众媒介作为传播工具的功能性一面。当前,新传播技术与全球化、城市化浪潮互相激荡、冲击并改变既存的社会关系,以及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致使上述视角已经无法解释错综复杂的城市问题。日渐显露的传播与城市的新型关系,揭示了“传播”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是如何与城市发生各个面向的互动的。传播与城市的关系, 将在我们这个时代被重新认识甚至彻底改写。
上面这段话摘自于两年前我们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发出的一个学术讨论会的征稿启事,这个会定名为“城市传播(Urban Communication)跨学科学术对话会”,确定的主题是“传播与城市:基于中国城市的历史与现实”。会议得到各方同道的大力响应和支持,在两年以后的今天,这个对话会的成果就结成了这样的一本书。
上述征稿启事的这段话,不仅代表着我们倡发“城市传播”并举办这样一个跨学科对话会的基本思路和意图,而且仍然是我们现在所遵循并在以后要坚持的,值得在此再做阐发。它包含着三层意思:第一,就历史看,传播与城市共生同存,意义丰繁异常。第二,自大众媒介兴起以及由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衍生而来的美国大众传播研究的形成,传播与城市就变成大众媒介对于城市的反映、建构或者再现,城市不是人们交往和关系的汇聚,相反,城市“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海德格尔,2004:272)第三,新传播技术狂飙突起,不仅重构了人的关系和社会形态,而且也使被结构功能主义传播研究路向所隐匿埋没了的传播与人、传播与城市的丰富关系得以显现,犹如马克·波斯特(2000:14)说的,让我们“在现时情境中看到早期的发展”,“对电子化信息方式的解剖必然会使口头传播及印刷传播的信息方式的解剖更加明白易解”。所以,“城市传播”在新的传播现实下可以为不同学科提供一个入口,共同打量传播与城市的关系,从而重新理解城市;“城市传播”也是一个领域,我们可以在这样的一个经验性场域中,立足中国实际,重新理解传播,从而对新媒介及其传播实践,做出学术回应,并努力创造本土传播研究的范式和理论。